1. 企业当前的核心主营业务
先明确企业当前卖什么产品、做什么服务,对照《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》(基于尼斯分类)找对应类别。
举例:开服装店的,核心类别是 25 类(服装、鞋、帽);做餐饮的,核心类别是 43 类(餐饮、住宿服务);卖化妆品的,核心类别是 3 类(护肤品、彩妆)。
注意:若业务同时包含 “产品 + 服务”,需分别选类,比如卖家具( 20 类)+ 提供家具安装服务( 37 类),两者都要注册。
2. 未来 1-3 年的业务拓展方向
思考企业可能延伸的业务:比如做奶茶外卖( 30 类,方便食品)的,未来可能开线下门店( 43 类,餐饮服务),甚至推出周边文创( 16 类,文具),这些方向的类别要提前注册。
举例:科技公司初期做 APP 开发( 9 类,软件),未来计划做线上培训( 41 类,教育服务),就需要同时布局 9 类和 41 类。
3. 与核心业务关联的 “上下游类别”
关联类别包括:原材料供应、销售渠道、配套服务等。
举例:做白酒的(核心 33 类),关联类别要选 35 类(广告、销售)(防止他人抢注 “XX 白酒销售” 商标)、 16 类(酒包装)(防止他人用相似商标做酒瓶包装)。
再比如:做儿童玩具的(核心 28 类),关联类别要选 25 类(儿童服装)、 41 类(儿童游乐服务),避免他人在相关领域抢注,造成消费者混淆。
4. 行业内的 “通用防御类别”
典型的是 35 类(广告、商业管理、替他人推销),几乎所有行业都建议注册。因为无论你是卖产品还是做服务,只要涉及 “线上销售、门店连锁、推广”,都需要 35 类的保护,否则他人可抢注该类别,阻止你做招商加盟或电商推广。
其他通用防御类别: 42 类(技术研发、设计)(科技、设计行业必选)、 39 类(运输、仓储)(物流、零售行业必选)。
5. 商标的 “跨类别相似风险”
参考商标局的 “类似群” 划分:比如 29 类(牛奶)和 30 类(冰淇淋),虽分属不同大类,但因都属于 “乳制品相关”,被判定为类似商品,需同时注册。
举例:做 “咖啡” 的( 30 类),需同时注册 29 类(咖啡伴侣)、 32 类(咖啡味饮料),这些类别因消费场景重合,容易被判定为类似,若只注册 30 类,他人在 29 类抢注相似商标,仍可能侵权。